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地区 >> 浙江省 >> 信息正文

叔侄状元郎

    地处莫干山麓的德清县山川秀美,物宝天华,人杰地灵,文化积淀丰厚。清朝自顺冶三年开始到光绪三十年甲辰末科共出过一百一十二状元,江南小县德清就占了其中三位,而且三位都出自蔡氏一族,两位还是嫡亲叔侄,前后仅隔十二年。此事当时被传为佳话,一些轶闻趣事流传至今。
    蔡启僔(1619—1683)字石公,号昆旸,德清人。蔡启僔从小就在任吏部侍郎、内阁学士的父亲身边读书,十八岁奉母回德清参加乡试,会试却不太顺畅,屡战屡败。康熙八年八月,蔡启僔再次赴京会试,沿京杭大运河北上路经苏北淮安时,他顺路去拜访在山阳县任县令的同乡、乡试同年邵某。按当时规矩先投名刺由门房送进去,谁知这位同年十分势利,知蔡启僔屡试不中,年过半百,家道中落,此行赴考希望渺茫,今天上门无非是来打抽丰的,投资没有回报的事绝对不干!邵老爷信手在名刺上批了“查明回报”几个字,也不说什么。见多不怪的门房将名刺退还给蔡启僔说:老爷看样子是不想见你,还是乘早赶路吧。蔡启僔闻言不禁感慨万端,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当年称兄道弟亲密无间的同乡好友一阔脸就变,居然装腔作势故意泠落自已,罢、罢、罢,求人不如求已,连夜赶路离开山阳县城。
    蔡启僔进京后日以继夜发奋苦读,终于通过了会试,在康熙九年殿试中独占螯头,金榜题名,状元及第。消息传到淮安,邵知县拍着大腿后悔不迭,恨自已有眼无珠得罪了贵人,赶紧备一份厚礼让人连夜送往京城,并修书一封痛责自已,以期补过。蔡启僔想起去岁在山阳遭受冷落蔑视的境遇,百感交集,除拒收礼品外,还当场在礼帖上题诗一首,诗云“一肩行李上长安,风雪谁怜范叔寒?寄语山阳贤县令,查明须向榜头看。”诗中借用战国范睢、须贾的典故,对邵某居官傲物,不念同乡同年之谊的行径给予讽刺。台湾著名作家高阳在《状元的故事》一书中曾专门提到此事。
    蔡启僔中状元后进翰林院充任日讲官,除康熙十一年钦点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外,仕途一直不顺,最终以翰林院检讨病退归乡。
    仅隔十二年,蔡家又出了一名状元郎。康熙二十一年春闱,蔡启僔的嫡亲侄子蔡升元蟾宫折桂,鸿胪传唱,平步青云。新科状元在《纪恩集》的传胪诗中写道“八对彤廷策万言,句胪高唱帝临轩。君恩独被臣家沐,十二年间两状元。”踌躇满志得意自负之情流露无遗。叔侄先后中状元,加上康熙二十年浙江乡试蔡升元族弟蔡彬中解元,在当时被视为科场盛事。某些善拍马屁的地方官员立即上奏折,说这是朝廷圣明,安邦治国,举贤纳士,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如此百年一遇的佳话吉兆。康熙皇帝闻讯也很高兴,对蔡升元另眼相看,不久就任命其为日讲起居注官,专门记录皇上日常的言行举止,兼敷陈经义,为皇上提供咨询服务。
    而当地百姓则另有一种说法,据说明末蔡家祖上经商有道发了财,在德清城内建造一座宅院。宅第落成那天蔡家大宴宾客,老太爷一高兴喝多了,迷迷糊糊趴在厅堂里睡着了。睡梦中有一鹤发童颜的仙翁进来祝贺,放下四张红笺即飘然而去。展开一看,红笺各书一个很大的“一”字,蔡翁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孙子官至一品,曾孙启僔考中状元,玄孙升元大魁天下,玄孙彬为乡试解元,大家才明白那四个“一”里暗藏的神机妙算。民间将蔡家子孙科场频频夺魁视为神佑天助,其实这与蔡家世代经商做官,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氛围,子孙后代耳濡目染读书成风不无关系。
    蔡升元在京为官,一度辞官回乡奉养双亲。直到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钦命其回京任职。此后在长达十八年宦海沉浮中时有陟黜,他曾因介入太子允礽废立的权力之争被革职后复用,先后官居中允、少詹事、日讲起居注官值南书房、内阁学士、会试副考官、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
    据史料载,蔡升元在任上经常上奏提出对政事的改革主张,其中不少是体察民情、切中时弊的建议。如他任左都御史时,就针对审批案件的手续冗繁提出简化程序的建议;针对刑部、大理寺审核案件的渎职行为提出惩治办法;针对京城不少衙役随意拘捕百姓勒索生事,提出只有经提督部院堂官、顺天府尹等职能部门长官批准才能锁拿人犯的奏折。他的建议先后都被朝廷采纳实施,说明蔡升元并非只会谀美逢迎的书生,而是能够体恤百姓疾苦,为民办点实事的有为之士。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