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历史 >> 信息正文

蔡国纪事本末(十三)

蔡国纪事本末(十三)
(四)“新蔡”名称试探
    新蔡,在春秋晚期为蔡地,是没有疑问的。蔡昭侯灭沈(沈都今安徽临泉),拥有今安徽西境,新蔡并为蔡国腹地。东周和秦汉期间,因国家或城邑迁徙名“新”是有的。如西周末期的郑国,原都今陕西省华县,周平王时,郑武公随平王东迁,居于济水、河水之间,秦置县,因名新郑。今河南息县,为“故息国,其后徙东”(《汉书·地理志》注),名新息。但是,国家迁到一个新的地方,不以“新”为名的也很多,如,虢从陕西宝鸡迁至河南陕县名“南虢”,并未名“新虢”;许从今河南许昌至叶,再迂白羽,仍名“许”,并未名“新许”;顿,原近陈,后迁至河南项城,称南顿,亦未名“新顿”。据此可知,并非诸侯国新迁地都要以“新”为名。新蔡也是如此。“新蔡”之名,或取“蔡地新城”义。秦汉时的县名,春秋、战国时期有些尚无其名,仅仅是一具有地方特征的用语。如郑庄公谓郑国“吾先君新邑于此”(《左传》昭公十一年),秦时置县名“新郑”。蔡国本土在上蔡,后又取得新蔡一带,说是“蔡国新地”会有可能。秦汉时期在此筑城置县,因名“新蔡”。秦汉时期,此例甚多。秦始皇逐匈奴,恢复了河套以南,建筑城郭,名其地日“新秦中”(《汉书·食货志》)。今河南扶沟镜,汉置新汲县。颜师古说这里本为“汲乡”,汉宣帝神爵三年置县,因河内有汲县,故加“新”(《汉书·地理志》注)。新蔡西有上蔡,东有下蔡,又为蔡国故土,在此建筑城邑,名新蔡,是切合实际的。
    上文供研究。因窃谓未有蔡平侯迁新蔡事,故不将蔡迁新蔡书诸内容。
    《春秋》昭公十三年:“冬十月,葬蔡灵公。”杜预注:“蔡复,而后以君礼葬之。”

蔡朝吴出奔郑
    时在周景王十八年,蔡平侯三年,公元前5 2 7年。
    朝吴对楚平王即王位有很大帮助,故得到楚平王信任。楚佞臣费无极产生妒意,欲去之,便在蔡国大夫与朝吴中间挑拨是非,结果朝吴被蔡国大夫赶到郑国。《左传》昭公十五年有
如下记载:楚费无极害朝吴之在蔡也,欲去之。乃谓之日:“王唯信子,故处子于蔡。子亦长矣,而在下位,辱。必求之。 吾助子请。”又谓其上之人曰:“王唯信吴,故真诸蔡,二三子莫之如也。而在其上,不亦难乎?弗图,必及于难。”夏,蔡人逐朝吴,朝吴出奔郑。王怒日:“余唯信吴,故真诸蔡。且微吴,吾不及此,女何故去之?”无极对日: “臣岂不欲吴,然而知其为人之异也。吴在蔡,蔡必速飞。去吴,所以翦其翼也。”
    “王”,即楚平王。“二三子莫之如也”,你们都比不上他。真:放置。
    译文:楚国的费无极担心蔡大夫朝吴留在蔡国,因此就想把他赶出蔡国。便对朝吴说:“楚王惟独信任你,所以才让你住在蔡国。你的年纪已大,但官位却很低,这是个耻辱,无论如何也得请示晋升,我可以帮助你请求。”又对朝吴上面的蔡国官员说:“楚王惟独信任朝吴,所以让他住在蔡国,你们都赶不上他。可是你们的官职却在他上面,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吗?假如你们不赶紧想办法除掉他,必定会祸难临头。”这年夏天,蔡国的大夫驱逐朝吴,朝吴出奔郑国。对此事楚平王很生气,责问费无极说:“我很信任朝吴,所以让他住在蔡国,如果当年没有朝吴,我今天怎会当楚王呢?你为何把他赶出蔡国?”费无极回答说:“我岂不想让朝吴留在蔡国,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不寻常的人物。朝吴在蔡国,蔡国必定会迅速发展,背叛楚国。把朝吴赶出蔡国,是为了剪除蔡国的翅膀。”
    费无极的挑拨离间,使对蔡国复兴做出卓越贡献的朝吴出奔郑国。

蔡平侯庐卒
      时在周景王二十三年,蔡平侯九年,公元前5 2 2隼。
    《管蔡世家》:“平侯九年年卒。”《春秋》昭公二十年:“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庐卒。”

蔡侯朱出奔楚
     时在周景王二十四年,蔡悼侯元年,公元前5 2 1年。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三月,葬蔡平公。”
    蔡侯朱出奔楚,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亦见于《管蔡世家》,但二书所记互异。昭公二十一年谓费无极取货于东国,假借楚平王命赶走蔡侯朱,立东国为国君。《管蔡世家))谓蔡平侯为蔡景侯少子,平侯立而杀隐太子。东国为隐太子有子,平侯卒故东国攻乎侯子朱而代立。下录二书全文于后。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蔡侯朱出奔楚。费无极取贷于东国,而谓蔡人曰:“朱不用命于楚,君王将立东国。若不先从王欲,楚必围蔡。”蔡人惧,出朱 而立东国。朱愬于楚,楚子将讨蔡。无极日:“平侯与楚有盟,故封。其子有二心,故废之。灵王杀隐大子,其子与君同恶,德君必甚。又使立之,不亦可乎?且废置在君,蔡无他矣。”
    译文:蔡侯朱逃往楚国。楚国大夫费无极向东国要了很多财物,便向蔡国人说:“蔡侯朱不服从楚国的命令,因此楚王准备赶走他而立东国。假如不先服从楚王的愿望,楚国必定围攻蔡国的都城。”蔡国人恐惧了,就放逐蔡侯朱而立东国。蔡侯朱到楚国向楚平王控诉,楚平王就想讨伐萘国。费无极说:“蔡平侯与楚国有盟约,所以封他为诸侯,现在他的儿子对楚国有二心,所以废除他。楚灵王杀了隐太子,他的儿子和你同样憎恨楚灵王,因此必然对你感恩不尽。现在又立他为国君,这不是很好吗?况且废立蔡君完全在你的一句话,蔡国不会有其他问题。”
    《管蔡世家》:
    平侯九年卒,灵侯一般之孙东国攻平侯子而自立,是为悼侯。悼侯父日隐太子友。隐太子友者,灵侯之太子,平侯立而杀隐太子,故平侯卒而隐太子之子东国攻平侯子而代立,是为悼侯。
    译文:平侯在位9年逝世,灵侯般的孙子东国攻打平侯的儿子自立为国君,就是悼侯。悼侯的父亲是隐太子友。隐太子友是灵侯的太子。平侯即位后杀了隐太子,所以平侯逝世后隐太子的儿子东国攻打平侯的儿子自己代立为国君,这就是悼侯。
    《管蔡世家》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所记的东国夺取蔡侯朱国君位置的原因和做法不同,但对东国夺取蔡侯朱国君的位置所载是相同的。按《春秋》为孔子本鲁国国史整理,《左
传》为春秋末期左丘明所作,当时人记当时事,应说无误。并且《春秋》昭公十一年与《左传》所记相同。《春秋》昭公十一年日:“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师灭蔡,执蔡世子有以归,用
之。”同年《左传》日:“冬十一月,楚子灭蔡,用隐太子于冈山。”时间地点和对隐太子处理的做法都是相同的,窃以为真实性比司马迁所写的《管蔡世家》可靠得多。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对蔡侯朱奔楚有“今蔡侯始即位”句,从“始即位”说明蔡侯朱即位不久就被东国赶走了。蔡侯朱奔楚后所住的地方,从出土文物有所发现。1 9 5 8年湖北省宜城市安乐素曾出土蔡侯朱缶(见陈梦家《蔡器三记·蔡侯朱之缶》,载《考古》1963年7期),说明蔡侯朱入楚后,楚平王把他安置在今湖北省宣城市一带居住。

蔡悼侯东国卒于楚
吴败蔡师于鸡父
    时在周敬王元年,蔡悼侯三年,公元前5 1 9年。
    这个年度,在蔡国共发生了三件事。
    一、蔡悼侯卒:《管蔡世家》:“悼侯三年卒。”《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无《传》。为什么卒于楚不明。
    二、吴败蔡师于鸡父:《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
    这支联军本是楚国组合,为何未写楚国?因为楚国没有参战。鸡父,杜预日:“楚地,安丰县南有鸡父亭。”《春秋左传注》日:“西晋之安丰县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则鸡父又在其南。”
    关于鸡父之战,《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所载甚详。
    “吴人伐州来,楚薳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楚师熸”子瑕是楚国的令尹。“楚师熸”,因为令尹死了,楚军士气不振。当时吴国的公子光分析情况
说:“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即因畏惧楚国不得不当楚国的附庸,方才来的。他又分析了吴军士气旺盛,楚军士气低下,“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智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厌恶楚国的政治)”,“七国同役而不同心”,认为一定可以战胜楚国。于是战于鸡父,先犯胡、沈与陈,胡、沈与陈三国溃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接着进攻许、蔡、顿三国军,“三国奔,楚师大奔”。三国的军队奔跑,楚国的军队也跑起来了。
    三、吴太子诸樊入郥:郥,蔡地名,在今河南省上蔡县城东塔桥集北。据清康熙本《上蔡县志·舆地分图》,这里为“郧太图”,郥太即由“郥”而得名。清康熙本《上蔡县志·古迹》与民国本重修《上蔡县志·古迹》均有“郥阳”条,所载文字相同。文为:
    郥阳:蔡邑,楚平王 太子建之母乡也,今不可考。《左传》曰:“楚子之在蔡也,郥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又日:“楚大子建之母在郥(楚废太子建,故母归其家),召吴人而启之。冬十月,吴大子诸樊入郥,取楚夫人与其宝器以归。
  楚司马薳越追之不及。”
    译文:郥阳,是蔡国的一座城邑,楚平王太子建母的家乡,具体位置今不可考。《左传》说:“楚平王在蔡国的时候,郥阳封姓人的女儿与楚平王私奔,生太子建。”又说:“楚太子建之母在郧(楚平王废掉太子建,所以太子建的母亲回归母家),宣召吴国人打开城门接济她。这年的冬天十月,吴国的太子诸樊率兵攻入郥阳城,取楚夫人和她的宝物回到吴国。楚国的司马薳越追赶没有追上。”
    现在上蔡县塔桥集北尚有“三里直河出娘娘”的传说。说这里有一条河,直长三里不拐弯。河畔住着一户人家,这家有个姑娘,长得如花似玉。她经常坐在河畔的柳阴下歌唱:“柳叶青,柳叶青,朝廷娶我做正宫;柳叶黄,柳叶黄,朝廷娶我傲娘娘!”人们笑她心高妄想,说:“天下的美女多了,哪能选你去做正宫,做娘娘?”说也奇怪,偏偏朝廷从这里经过,见她端秀貌美,便把她弄走封为正宫娘娘。
  这个故事和《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子之在蔡也,郥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是相吻合的。考楚平王娶封人女,决非带兵围蔡和在蔡做蔡公时事。因为楚平王当蔡公二年后就夺取楚国政权为楚王,据《楚世家》:“平王二年,使费无忌如秦为太子建取妇。”若是围蔡和当蔡公时娶封人女,楚平王即王位时,太子建可能尚未出世,即使出世,也是个在怀中抱着的娃娃,怎能为之娶妇呢?从此推测,应当是楚乎王在楚国当大夫人蔡行聘时娶的封人之女因为太子建这时已经1 5岁了(见《楚世家》)。就因为为太子建娶妇,在楚国出现了一场闹剧。
《楚世家》有这样一段记载:
      平王二年,使费无忌如秦为太子建娶妇。妇好,来,未至,无忌先归,说平王日:“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 更求。”平王听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更为太子娶。是时伍奢为太子太傅,无忌为少傅。无忌无宠太子,常馋恶太子建。建时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无宠于王,王稍益 疏外建也。
    译文:平王二年,派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建娶妻。秦女很美,到楚国来,还没有到京都,费无忌先归,告诉平王说:“秦女长得很美,你可以自己娶为妻,为太子另外再找一个。”楚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话,终于自己娶了秦女,生了熊珍。另外为太子娶妻。这时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是太子的少傅,费无忌得不到太子的宠信,常常向平王进馋言陷害太子建。这时太子建已经1 5岁,他的母亲蔡女,也得不到平王的宠爱,于是平王更加疏远太子建。
    由于以上原因,楚平王先是使太子建住在京都远处的城父,接着使人捕杀太子建。太子建出奔郑国。
    太子建的母亲因为失宠,遂移居母家郥阳。听说太子建出奔,愿意到吴国避难,吴国便令诸樊入郥,“取楚夫人与其宝嚣以归,楚司马蘧越追之,不及”(《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楚世家》的“费无忌”,《左传》作“费无极”,忌、极谐音相通。
    太子建母居郥郧阳因是母家,杜预也说:“郥,郥阳也。平王娶秦女,废太子建,故母归其家。”《楚世家》却谓“楚太子建母在居巢,开吴。吴使公子光伐楚,遂败陈、蔡,取太子建母而去”。居巢在今安徽省寿县南合肥市北,靠近吴、楚边境,楚平王怎会让太子建母住在这里呢?太史公所记的可能失当。

蔡昭侯申立
时在周敬王二年,蔡昭侯元年,公元前5 1 8年。《管蔡世家》:“悼侯三年卒,弟昭侯申立。”

蔡昭侯拘于楚
时在周敬王十一年,蔡昭侯十年,公元前5 0 9年。

    蔡昭侯即位,蔡国一直服从楚国。楚平王在位十三年卒,子熊珍即位,是为昭王。楚昭王任囊瓦为令尹。囊瓦贪污腐化,楚国政治腐败。囊瓦向蔡昭侯与唐成公素贿未遂,曾将蔡昭侯、唐成公拘留在楚国三年而不使归。这样就引起蔡、唐两国与楚国的重大冲突。事见《管蔡世家》与《左传》定公三年。
    《管蔡世家》:
    昭侯十年,朝楚昭王,持美裘二,献其一于昭王而自衣其一。楚相子常欲之,不与。子常谗蔡侯,留之楚三年。蔡侯知之,乃献其裘与子常;子常受之,乃言归蔡侯。蔡侯归而之晋,请与晋伐楚。子常即囊瓦。
    译文:
    蔡昭侯十年,他去朝见楚昭王,带了两件美丽的皮袄,把其中一件献给楚昭王,另
一件自己穿。楚国的宰相囊瓦想要,蔡昭侯不给他。囊瓦便向楚昭王说蔡昭侯的坏话,把蔡昭侯扣留在楚国三年不让回国。蔡昭侯知道原因后,便把他的皮袄献给囊瓦。囊瓦接受了皮袄才向楚昭王说好话,让蔡昭侯回国。蔡昭侯回国后,就前往晋国,请示晋国一起攻打楚国。
    《左传》定公三年:
    蔡昭侯为两佩与两 裘以如楚,献一佩一裘于昭王。昭王服之,以享 蔡侯。蔡侯亦服其一。子常欲之,弗与。三年止之。唐成公如楚,有两骕骦马,子常欲之,弗与。亦三年止之。唐人或相与谋,请代先从者,许之。饮先从者涸,醉之,窃马而献之子常。子常归唐侯。自拘于司败,日:“君以弄马之故,隐君身,弃国家,群臣请相夫人以侯马,必如之。”唐侯曰:“寡人之过也,二三子无辱。”皆赏之。蔡人闻之,固请而献佩于子常。子常朝,见蔡侯之徙,命有司日:“蔡君之久也,官不共也。明日,礼不毕,将死。”蔡侯归,及汉,执玉而沈,日:“余有所济汉而南者,有若大川。”蔡侯如晋,以其子元与其大夫之子为质焉,而请伐楚。
    译文:蔡昭侯制作了两块玉佩和两件皮袄,拿着这两种东西作为礼物前往楚国访问,献给楚昭王一块玉佩和一件皮袄。楚昭王就穿着这件皮袄带上玉佩设宴款待蔡昭侯,宴席间蔡昭侯也穿上了另一件同样的皮袄带上玉佩。这时楚国权臣囊瓦却想要蔡昭侯的皮袄和玉佩,可是蔡昭侯却不给,结果囊瓦竟恼羞成怒,非法将蔡昭侯扣留在楚国三年之久。
    唐成公到楚国访问时,所用的两匹叫骕骦的骏马,也被囊瓦看中了,可是唐成公也不给。囊瓦一怒之下也把唐成公扣留在楚国,达三年之久。唐国人为此共同商议,决定派人去接替
唐成公的随身侍臣,唐成公表示同意。于是后来的侍臣就请先来的侍臣喝酒,席间故意把他们一一灌醉,然后乘机把两匹骏马偷出去献给囊瓦,这样囊瓦才算释放唐成公回国。这时偷马的恃臣们,就各自先把自己绑起来,然后向唐国的司法官员自首说:“君王由于过分爱惜两匹骏,5,被楚国权臣无故扣留在楚国三年之久,弃我们国家臣民于不顾,因此我们才把两匹马偷出去献给囊瓦。今后我们一定要帮助马倌赔偿君王这两匹马,而且一定跟以前的马相同。”唐成公知道这件事以后说:“这是我的过错,大家不必责怪自己。”于是,拿出很多财物赏赐有关侍臣。
    蔡国人听到唐国救回唐成公的消息以后,就苦苦请示蔡昭侯把玉佩献给囊瓦。囊瓦接到玉佩后,上朝时看到蔡昭侯的侍臣,就下令朝臣说:“蔡侯所以久久留在楚国,都是由于官员不供给饯别的礼品,假如明日再不把礼物备好,我就把你们处以死刑。…
    当蔡昭侯从楚国回来路过汉水时,就拿块玉沉入水中说:“假如寡人再南渡汉水前往楚国朝聘,愿以这条大河为誓!”
    蔡昭侯在盛怒之下回国后,立刻前往晋国诉冤,并且用自己的儿子公子元以及大夫的儿子做人质,请示晋国发兵攻打楚国以报此仇。
  “余有所济汉而南者,有若大川。”《公羊传》作“天下诸侯苟有能伐楚者,寡人请为前列”。“前列”即前锋。《谷梁传》亦同此意。

召陵之会与蔡昭侯灭沈联吴伐楚
    时在周敬王十四年,蔡昭侯十三年,公元前5 0 6年。
    在蔡国亡又复兴及依附楚国的这一时期,晋国仍为黄河中下游强大的诸侯国,并且多次主持中原诸侯会盟。所以蔡昭侯背离楚国,就必须向晋国靠拢。可是,这时的晋国六卿强大起来,各自发展势力,晋侯对六卿逐渐失去控制能力。蔡昭侯自楚返蔡,为了报复楚国,亲自入晋,用自己的儿子和大夫的儿子做人质,请求伐楚。晋国允许了。第二年(即蔡昭侯十三年)春三月,“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春秋》定公四年)会于召陵。另外参加的还有鲁定公,连周天子也派刘文公参加了。《左传》定公四年有“四年春三月,刘文公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也。”
    这次会议虽然声势浩大,但结果不了了之。因为晋国的大臣苟寅向蔡昭侯素贿,蔡昭侯又遇见一个贪赃的家伙,大怒,不予。苟寅便向士鞅说“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又说:“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左传》定公四年)借口圉家正处于危急状态,诸侯对晋国怀有贰心,现已至雨季,疟疾正在流行,中山不服从晋国等等原因,指出在这种局面下进攻楚国困难很大,不会取得胜利,“不如辞蔡侯”罢兵。士鞅接受了苟寅的意见,就告辞蔡昭侯罢兵。文中的中山为中山国,这时表示服从晋国,但又想脱离晋国。“弃盟取怨”,是指晋国、楚国在宋国的弭兵大会上曾订互不侵犯盟约,所以苟寅说伐楚是“弃盟取怨”。士鞅,《左传》定公四年载作范献子,当时可能是晋国的中军元帅,所以能够决定作战或罢兵的事情。
    这次召陵之会虽然不战罢兵,但在会议上却发生“蔡卫争长”的事情。《管蔡世家》:“蔡昭侯十三年春,与卫灵公会邵陵。蔡侯私于周苌弘以求长于卫;卫使史鳅言康叔之功德,乃
长卫。”即蔡昭侯想通过周天子派的参加召陵之会的代表苌弘,让蔡国的地位高于卫国,卫国使大夫史鳅言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功德,最后仍以卫国为长。
    召陵之会,沈国亲楚没有参加,晋国使蔡国伐沈,灭之。
    沈国:子爵,初都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境。《集解》引杜预亦日:“汝南平舆县北邥亭。”“邥”通“沈”。
    今平舆县北境有射桥集,集西有古城,即沈国故都。沈国紧临蔡国东境,因此,在蔡
国的发展过程中,沈国首受其冲。因受蔡侵害,先从平舆牝境迁今河南省沈丘县,再向东迁今安徽省临泉。蔡国灭沈,见于《管蔡世家》、《左传》定公四年。
    《左传》定公四年:“沈人不会于召陵,晋人使蔡伐之。夏,蔡灭沈。”
    《管蔡世家》:蔡昭侯十三年“夏,为晋灭沈”。
    蔡国灭沈,“楚怒,攻蔡”(《管蔡世家》)。
    楚国攻蔡,揭开了吴、蔡、唐三国联军伐楚的序幕。
    由于楚军攻蔡,“蔡昭侯使其子为质于吴,以共伐楚”(《管蔡世家》)。与此同时,唐
成公亦遣使请吴伐楚,这样,就为吴王阖庐久欲伐楚入郢创造了条件。
    《吴太伯世家》:阖庐“九年,吴王阖庐请伍子胥、孙武日:‘始子之言郢未可人,今果如何?’二子对日:‘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
    为什么“必得唐、蔡乃可”呢?从潢川县出土“蔡公子义”墓(“文物》1980年第1期《河南潢川县发现黄国和蔡国铜器》),说明当时蔡国的疆域向南已抵大别山北麓,吴国进攻楚国,可以通过蔡国疆土由大别山区的大隧、直辕、冥厄三关进入楚国腹地,直逼楚都郢。唐国位于今湖北省北境,居楚国腹地,对进攻楚国亦提供了方便。所以唐、蔡向吴国请求伐楚,对
吴国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事,即时表示同意。于是,“蔡侯、吴子、唐侯伐楚,弃舟子于淮
f内,自豫章与楚夹汉”(《左传》定公四年)。“f内”,河流会合或弯曲的地方。杜预注:“吴乘舟从淮来,过蔡而舍之。”即吴军从淮河乘舟自东来,过蔡国领土,弃船登陆,
从豫章越过大别山,与楚军隔着汉水对阵。
    清·嘉庆四年上蔡蟾虎寺碑文有:“昭侯朝楚,楚令索赂,昭侯不悦,以子质吴,借兵伐之。会伍员报口口,鞭楚王尸者,正在斯际,斯地之变者其二也。”文中缺二字,但从总的内容看,吴军曾经援蔡,到过上蔡。因为蔡国受到楚国进攻,吴遣师救蔡是必然的。
    吴、蔡、唐三国联军伐楚,最初楚国沿大别山小别山布防,《左传》定公四年有楚军“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句。但是连战皆北。“十一月庚午”,联军与楚军战于柏举,吴将夫概“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左传》定公四年)。
    联军跟踪追击,至清发水,楚军“半渡而后击之”,再败楚军。这时,楚兵已经溃不成军。再“败诸雍滋,五战及郢”(《左传》定公四年),遂攻占楚国的都域。楚国的国君楚昭王“亡至云梦”,又“奔随”(《楚世家》),伍子胥鞭打楚平王尸。
    “五战及郢”,即通过5次战斗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对此,《楚世家》、《吴太伯世家》、《吕氏春秋》都有明确的记载。
    《楚世家》:“楚兵奔,吴乘胜逐之,五战及郢。”
    《吴太伯世家》:“楚兵大败,走。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五败。”
    《吕氏春秋·简选篇》:“吴阖庐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五战五胜,遂有郢。”
    对这次战斗,应为小别山、大别山之战,柏举之战,清发水之战,雍滋之战,郢之战。在郢,吴军并非没有遇到抵抗,《左传》定公四年,有“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句。即楚国有支骑象的部队,楚昭王使在象尾系上火把燃烧,令象冲向吴军。
    吴、蔡、唐三国联军在楚达1 0个月之久,头年十一月入郢,第二年九月“吴子乃归”(《左传》定公五年)。三国联军自楚退兵的原因,一是越国利用吴国国内空虚对吴国进攻;二是楚国从秦国搬来了救兵;三是吴将夫概私自归国自立为王。对此,《吴太伯世家》记载得很清楚:越闻吴王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吴使别兵击越。楚告急秦,秦遣兵救楚击吴,吴师败。阖庐弟夫概见秦越交败吴,吴王留楚不去,夫概亡归吴而自立为吴王.闺庐闻之,乃引兵归,攻夫概。
    译文:越国听说吴王在郢都,国内空虚,就趁机攻打吴国,吴国另外派遣军队攻击越国。楚国向秦国告急求援,秦国派兵救楚击吴,吴国军队被打败。阖庐弟夫概看到秦越两国连败吴国,吴王又停留在楚国不肯归国,就趁机逃回吴国,自立为吴王。阖庐听到这个消息,才领兵归国,攻打夫概。
    在秦军救楚时,楚军已和秦军灭唐。这时,吴军撤兵归国,蔡国当然也只有罢兵。
    蔡国联吴伐楚,使楚国蒙受重大损失。竹添光鸿(日本)在《左氏会笺》评论蔡国与楚国的关系说:蔡在“春秋时,服楚最早,从楚最坚,受楚之祸最深,而其为楚之祸亦最烈。始以楚为可恃,故甘心服从,逮不堪命而反噬,则楚亦几亡”。这段评论很有道理。


鲁归粟于蔡
时在周敬王十五年,蔡昭侯十四年,公元前5 0 5年。《春秋》定公五年:“夏,(鲁)归粟于蔡。”杜预注:“蔡为楚所围,饥乏,故鲁归之粟。”按:当时吴、蔡、唐三国联军攻打楚国的战争尚在激烈进行,秦尚未出兵援楚,楚国与联军作战处于劣势,怎有力量围蔡?必是蔡国因战争物力消耗过大,所以贫困饥乏,故鲁国以粟救济。鲁国救济蔡国的出发点,是怜悯蔡国没有粮食,即《左传》定公五年说的:“矜无资。”

楚令尹泣泪谋蔡
    时在周敬王十七年,蔡昭侯十六年,公元前5 0 3年。《管蔡世家》:蔡昭侯“十六年,楚令尹为其民泣以谋蔡,
蔡昭侯惧”。
    楚令尹泣以谋蔡的原因,明显是蔡国联吴伐楚使楚国遭受惨重的损失。这时,楚国已经恢复本土,复为大国,所以对楚令尹谋蔡,蔡昭侯恐惧。

楚昭王联合陈随许围蔡
    时在周敬王二十六年,蔡昭侯二十五年,公元前4 9 4年。
    楚军一直等到吴、蔡、唐三国联军伐楚后1 0年方才伐蔡,并且联合了陈、随、许三国,史实记载在《春秋》哀公元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
    围蔡的具体情况和结果记载在《左传》哀公元年:元年春,楚子围蔡,报柏举也。里而栽,广丈高倍。夫屯昼夜九日,如子西之素。蔡人男女以耕,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蔡于是乎请迁于吴。
    译文:(鲁哀公)元年春天,楚昭王围攻蔡国都城,为的是报复柏举之战的前仇。楚军在距离蔡国都城一里处.修筑堡垒和防御工事,堡垒的厚度约一丈,高度约两丈,楚军在堡垒中驻扎达九昼夜,这跟楚国令尹子西的计划相同。于是蔡国的臣民分成男女两队出城投降。楚国使蔡国移居在江水、汝水流域之间,蔡国应允,楚国退兵。蔡国于是就叛楚请求迁到吴国。
    10年前,楚国令尹即泣泪以谋蔡,所以未敢向蔡用兵,一是因为自己创伤未复,再者蔡是汝(水)、淮(水)间的大国,恐怕轻易进兵不能
取胜。所以一直等到1 0年以后方才对蔡用兵。但又恐怕不能取胜,就联合陈、随、许三国,可见楚国对这次伐蔡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使疆于江、汝之间”,杜预注:“楚欲使蔡徙国在江水之北、汝水之南,求田以自安也。蔡权听命,故楚师还。”但有说“江”并非专指长江,而指准水(详见《文史》第6辑石泉《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据此,“使疆于江、汝之间”就是要蔡国在淮水、汝水之间择地建国了。
    “蔡于是乎请迁于吴。”蔡昭侯不愿从楚,所以使人向吴国请示向吴国迁徙。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