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蔡氏历史 >> 信息正文

中华蔡氏济阳郡望的历史追溯

    蔡氏以国为姓,在学术界没有争议。第一次受封,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其五弟叔度为蔡侯。迁至上蔡,这是一封一迁。第二次受封是在成王时期。叔度参加武庚叛乱,失败后免爵流放,其子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遂荐胡为鲁卿士,鲁国得到治理,“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自蔡仲至蔡灵侯,蔡灵侯晚年蔡为楚所灭,三年后,楚允许蔡景侯之子庐(平侯)复国,国都迁至新蔡,从此蔡就听命于楚国。这是二封二迁。至蔡昭侯时,为投吴反楚,又将国都迁至州来,即下蔡,这是三迁。
    蔡氏以国为姓,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蔡国两次受封,三次迁都是应该引起注意的。第一次受封,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其五弟叔度为蔡侯。蔡本为○姓古国,在今河南长桓县东北蔡城。叔度为姬姓,从此○姬二姓蔡国合二为一,不久就迁至上蔡,这是一封一迁。第二次受封是在成王时期。叔度参加武庾叛乱,失败后免爵流放,其子胡“乃改行率德驯善”,周公遂荐胡为鲁卿士,鲁国得到治理,“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自蔡仲至蔡灵侯,即由西周至春秋初年,蔡国一直在上蔡。蔡灵侯晚年蔡为楚所灭,三年后,楚允许蔡景侯之子庐(平侯)复国,国都迁至新蔡,从此蔡就听命于楚国。这是二封二迁。至蔡昭侯时,为投吴反楚,又将国都迁至州来,即下蔡(安徽凤台县),这是三迁。昭侯之后,又经四代,至蔡侯齐时,国为楚所灭。蔡由叔度开始,历经23代,26君,共619年。
    蔡国由于三次迁都,其民或迁或留,分布面较广,其民分散到各地,皆以国为姓。晋有太史蔡墨,楚有大夫蔡鸠居,齐有大夫蔡朝,秦有燕人蔡泽。正如蔡氏《济阳通谱》所说:“千枝一本,万派同源。”其本源皆在上蔡,而在千枝万派之中,济阳蔡氏则为蔡氏族中最兴盛显赫的望族。下面就想着重追溯一下济阳蔡氏形成、发展的历史。
     追溯济阳蔡氏的历史,首先必须先谈陈留蔡氏,因为济阳蔡氏是由陈留蔡氏发展来的,两者是同根同系,实是一个支派。
    陈留蔡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推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大书法家、大经学家蔡邑。《后汉书·蔡邑傅》:“蔡邑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六世祖勋,好黄老,平帝时为郡令。王莽初,授戒戎连率(陇西太守)。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可事二姓哉!遂携将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父棱,亦有清白行,谥曰贞定公。”这里主要记载的是蔡邑六世祖及其父棱的事迹,据此可将陈留蔡氏的世系又上推六世。《后汉书集解》引惠栋根据《汉书·功臣表》的考证,认为曾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肥如敬侯蔡寅,是蔡邑的始祖,而《蔡邑集》载《让高阳侯表》则称“臣十四世祖肥如侯佐命高祖,以受爵赏。”据此又可把陈留蔡氏的先祖上推到十四世。只是十三世以下是谁尚不清楚。查《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如下记载:
    肥如敬侯蔡寅以魏太仆,汉王三年初从,以车骑将军破龙且及彭城。侯,千户,三月庚子封,二十四年薨。子孝文三年,严侯戎嗣,十年薨。孙后元年侯奴嗣,十四年薨。曾孙元康四年寅曾孙肥如大夫福诏复家。薨,无后。
    《功臣表》记载了肥如侯蔡寅,子蔡戎,孙蔡奴,曾孙蔡福四代传承关系,但至蔡福则记为“无后”,蔡氏宗嗣断了线。然而由蔡戎至蔡奴不可能都是一线单传,必有次子,庶子才能使蔡氏宗嗣延续下来。《通志·氏族》找到了新的线索:“《汉·公功表》肥如侯演,演元孙丞相义,即玄昭帝时丞相蔡义。查《汉书·蔡义传》,蔡义河内温人,昭帝为宰相,封节侯,无子国除。《通志》说“义元孙勋”可能另有所据,姑存怀。但自蔡携带以后,蔡氏的世系是基本清楚的。
    《后汉书·蔡邑傅》法引《蔡携碑》称:“携子叔业,有周之胃。昔蔡叔没,成王命其子仲始践诸侯之位,以国氏姓,君其后也。君曾祖父勋,哀帝时,以孝廉为长安台长,及君之身,增修厥德,顺帝时,以司空高策迁新蔡长,年七十九卒。长子棱,子伯直,处世孤党,不协于时,垂翼华发,人爵不升,年五十三卒。”《蔡携碑》的可贵之处在于补充了蔡邑六世祖蔡勋及祖父蔡携,父亲蔡棱的生平事迹,从中知道蔡勋在西汉,哀帝时被举过孝廉,并任过长安台长,知道蔡携在东汉顺帝时,以优异的对策成绩被任命为新蔡县长,还知道蔡棱为人正直,不协于时,一生没有任官。碑文说蔡棱是蔡携长子,言外之意,蔡携还有其他儿子,据《后汉·蔡邑传》及其他历史文献可知蔡携还有一个儿子,即卫尉蔡质。《蔡邑集·被收时上书自陈》称:“臣季父质,连见拔攫,位在上列”,“乞身当辜戮,免质不并坐”,据此,蔡邑被收时,蔡质仍在位。
    据上引资料可知,陈留蔡氏家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于周初蔡叔度,往下可追溯至西汉初年的肥如侯蔡寅,再往下就是蔡勋、蔡携、蔡棱等。在汉以前世系不清,可以不论,入汉以后可以说代代为官,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官宦世家.  ?  关于蔡邕事迹,为世人所熟知,本文不再赘述。蔡邕晚年因被迫参加董卓政权,受王允迫害死于狱中,卒年六十一岁。蔡邕之死,“晋绅诸儒莫不流涕,北海郑玄闻而汉曰:汉世之事,谁与正之。衮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8)。”蔡邑被害,实是中国学术界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言之令人扼腕。
    蔡邕子嗣情况不详(9),有女名琰,字文姬,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蜚声于世,是汉代著名文学家,女诗人,其才华得到曹操的赏识。蔡邑还有一女,不为世人所熟知,实际也曾显赫一时,即司马师的岳母,晋景献羊皇后的母亲蔡氏,据《晋书·景献羊皇后传》记载:“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蔡邕之女也。”晋武帝泰始九年,“追赠蔡氏济阳县君”,陈留蔡氏转为济阳蔡氏,这可能也是个契机,从而也说明了陈留氏的渊源关系。
    研究陈留蔡氏的历史,对于蔡氏什么时候定居在圉县的应该搞清楚。
    蔡邕在《琅岈王傅蔡朗碑》中说:“君讳郎,字仲明,盖仓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蚀,王室遂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比碑文简单介绍了蔡国的历史得姓的由来,最值得注意的是后三句:“昭侯迁都下蔡的时侯,蔡国的部分公族就由新蔡迁居于圉了。蔡邕是大学问家,对其家族历史不会胡编乱造,说战国末期蔡氏已迁居于陈留圉园县是可信的。据史书记载,到东汉时期居住在圉县的,不仅是世代为官的蔡邕一支,而且还有与高氏刘名,“并皆富植,郡人畏而事之”的蔡氏富人,说明陈留蔡氏,在东汉已成为族人众多,有钱有势的大户,正是这一支蔡氏大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地位仅次于王、谢、袁、萧四大门阀,而以济阳为郡望的顾赫上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陈留蔡氏得迅速发展的是蔡邕叔父蔡质一支。蔡质不仅官至卫尉,而且也是一位学者,《汉官典职仪》就是他的名著。蔡质在蔡氏族中很高的威信。魏晋时期的蔡氏谈家史时,一般都追述到蔡质。下面就谈一下魏晋时期陈留蔡氏的情况。
    《晋书·蔡豹传》:“蔡豹字上宜,陈留圉人。高祖质汉卫尉,左中郎将邕之叔父也。祖睦,魏尚书。父宏,阴平太守。豹有气干,历河南丞,长乐、清河太守。”这段记载说明蔡豹是蔡质之后,祖孙四代在汉、魏、晋都身历高官。在西晋末年蔡豹为避乱南渡,晋元帝任其为振武将军,临淮太守,不久建威将军,徐州刺史,曾随祖逖北伐,后在讨徐龛战争中失利,被收,斩于建康。蔡豹无子,其兄子蔡裔,字元子,渡江后曾任散骑常待,兖州刺史,封高阳乡侯,随殷浩北伐,卒于军中。这说明蔡豹这一支,在东晋初年即已消亡,介开支质另一支后人却得到发展。
    《晋书·蔡谟传》:“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也,世为著姓,曾祖睦,魏尚书。祖德,乐平太守。父克,少好学,博涉书记,为邦族所敬。”这段文字值得注意处有二:一、蔡谟的籍贯与蔡豹不同。《蔡豹传》记为陈留圉(河南杨县圉镇)人,《蔡豹传》记为陈留考城(河南兰考)人,这是陈留蔡氏籍贯第一次变化,说明在蔡谟时其家已由杞县迁至兰考。二、说蔡谟“世为著姓”,如果从蔡谟算起,甚至包括其父蔡德在内,都不能说“世为著姓”,只有上推至蔡质以上,才能称为“世为著姓”。据此可知,晋人也是把圉县蔡氏与考城蔡氏当作一门看待的。
    《晋书·蔡谟传》记载蔡谟事迹甚详:“谟弱冠察孝廉,州辟从事,举秀才,东海王越召为掾,皆不就。避乱渡江,时明帝为中将引为参军。元帝拜丞相,复辟为掾,转参军,后为中书侍郎,历羲与太守,大将军王敦从事中郎,司徙左长史,迁待中。”这一段记载说明,蔡谟与蔡豹一样,也是蔡氏渡江南下的第一代,是东晋的开国元勋,但与蔡豹不同的是蔡谟在平苏峻之乱中立了大功,被封为济阳伯,成为济阳蔡氏的开山祖,后历迁太常,帮助东晋建立礼仪制度。以后又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诸州军事,徐州刺史。康帝时,官至侍中、司徙,在政治上达到顶峰。其长子蔡邵,官至水嘉太守,少子系,有才文羲,位至抚军长史。蔡谟的后代历宋、齐、梁、陈、隋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家势经久不衰,济阳蔡氏成为南朝历史上几家著名的高门士族之一。  ?  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是济阳蔡氏上升时期,其第一个代表人物就是蔡谟的曾孙蔡廓。《宋书·蔡廓传》记载说:“蔡廓字子度,济阳考城人也。曾祖谟,晋司徙。祖系,抚军长史。父琳,司徙左西属。廓博涉群书,言行以礼,起家著作郎。”这一段记载也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晋书·蔡谟传》所记的陈留考城,在此已改为济阳考城,完成了陈留圉县到陈留考城,再到济阳考城的演变过程。二、蔡氏的政治地位在蔡谟之后有明显的下降,但蔡氏的门阀地位却保留下来,因此蔡廓才能享受到高门华胄的待遇,以著作佐郎为起家之选,这就为其走上高级仕途打下基础。蔡廓在东晋历官司徙主薄、尚书度支殿中郎、通直郎、中书、黄门郎、御史中丞等职。东晋末年深受刘裕赏识,曾说:“羊徽,蔡廓可平世三公。(11)”入宋以后,蔡廊虽然位不至三公,“而为时流所推重”。朝中每遇大事,执政徐羡之、传亮,必向蔡廓征询意见。朝廷曾想任命蔡廓为吏部尚书,蔡廓知道徐羡之不肯放权,而不就职,遂转任祠部尚书。蔡廓史兄蔡轨时任给事中,兄弟皆在中央任职。蔡廓少子兴宗,历仕文帝、孝武帝、明帝及前后废帝五朝,屡掌州郡、两任吏部尚书、最后官至中书监、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是刘宋政坛上举足轻重的要员。
    蔡兴宗的子嗣较多。长子蔡顺,字景玄,“雅有父风,为中书郎、晋陵太守、太尉从事中郎。明末卒。二子蔡约,字景,尚孝武帝女安吉公主,拜驸马都尉,秘书郎,不肯就职,后倒向萧道成。入齐事高、武二帝,历官司徙左长史、黄门郎、本州中正、新安太守屯骑校尉、太子中庶子等职。海陵王在位时,萧弯辅政,”百僚屣履到席,约嗫履不改”,反而受到皇帝的称赞,说“蔡氏故是礼度之门,故自可悦。”说明济阳蔡氏是非常受尊重的门第。
    蔡兴宗还有一子名撙,字景节。《梁书·蔡撙传》称:“撙少方雅退默,与兄寅俱知名。”这里提到的蔡寅也是蔡兴宗之子,惜其事迹不载于史册,不知其详,但蔡撙在齐、梁两朝均名显当时。在齐历司徙法曹行参军,司徙主薄、中书侍郎、中军长史、黄门侍郎等职,齐末倾向萧衍,梁台建,为侍中,吴与太守。天监元年宣城郡吏吴承伯起兵反粮梁,蔡撙因镇压吴承伯有功加信武将军,后累迁度支尚书、吏部尚书、侍中领秘书监,转中书令。普通二年出为宣将军、吴郡太守,在梁中央和地方均为声名显赫的人物。
    蔡撙有二子,长子彦熙(一作彦深),官至中书侍郎,宣城内史。次子彦高为官给事黄门。蔡撙有一女为昭明太子妃。本来昭明太子纳妃意在谢氏,袁昂认为“当今贞素简胜,唯有蔡撙。”于是萧统才改变逐主意,纳蔡撙女为妃。此事足以说明济阳蔡氏在梁的崇高地位。
    蔡撙之孙,蔡彦高之子蔡凝,在陈也是名高当世。史称其“美容止,及长博涉经傅,有文词尤工草○。陈太建元年累迁太子中舍人,以名公子选尚信义公主,拜驸马都尉。以后历官中书侍郎,晋陵太守。蔡凝少年得志,趾高气扬。“才位未高,而才地为时所重。常端坐西斋,自非素贵名流,罕所交接,趣时者多讥焉。”这些记载说明,济阳蔡氏在陈时已跻身一流门阀地位,故蔡凝才敢于在陈宣帝欲用羲兴公主婿为黄门侍郎时,说“黄散之职,故须人门兼美”,认为钱肃不够格,由此引起钱肃兴羲兴公主的不满。由于蔡凝“负地矜才”也受到吏部尚书蔡征的压抑,在仕途上不得升迁,终陈之世堇官至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陈亡后,隋欲征用蔡凝,在入京途中病故,其子君知,“颇知名”(16)。
    以上所介绍的由蔡谟传下来的济阳蔡氏,是济阳蔡氏中最主要的一支,它上自汉下迄隋,五百年间连绵不断,成为魏晋南北朝最显赫的门阀士族之一。此外,在南朝历史上还有几支济阳蔡氏,虽然其传承世系难于蔡廓、蔡与宗那一支上钩,但可以肯定也是蔡谟之后,也是很有实力,很活跃的济阳蔡氏家族成员之一。其中一支是蔡景历家族。
    《陈书·蔡景历传》:“蔡景历字茂世界,济阳考城人也。祖点,梁尚书左民侍郎。父大同,轻车岳阳王记室参军,掌京邑行选。景历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牍,工草○,解褐为诸王府佐,出为海阳令,为政有能名。(17)”根据以上记载,蔡景历的家世,往上只能追到蔡点、蔡大同,再往上就不清楚了。蔡点、蔡大同、蔡景历祖孙三代都在梁为官。景历在梁末倒向陈霸先,成为陈的开国元勋。入陈以后历官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员外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守度支尚书等职,并封新丰侯,是陈朝具有重要政治影响的人物。景历子名征,《南史》有传,袭父爵新丰侯,历官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左户(民)尚书、吏部尚书,深得陈后主的信任,甚至让他“收募兵士,自为部曲。”隋军渡江,后主让蔡征权知中领军事,负责抵御随军。陈亡后入随,历官太常丞,尚书户部仪曹郎,给事郎等职。蔡征子蔡翼,在陈任司徒属官,入随后为东宫博士。
    蔡景历与投向萧察的蔡大宝也属于同一族系,请看《周书·萧笛傅》:
    蔡大宝字敬位,祖履,齐尚书祠部郎。父点,梁尚书仪曹郎,南衮州别驾。大宝少孤,而笃学不倦,善属文,初以明经对策第一,解褐武陵王左常侍,尝以书干仆射徐勉,大为勉所赏异。
    根据以上记载,知蔡大宝为蔡景历的亲叔,其世系有上推一代,但仍与蔡兴宗的高级参谋,蔡察称帝(后梁),拜大宝为侍中,尚书令,参掌选举,萧归嗣位,大宝任中权大将军,领吏部尚书,执掌军政大权。大宝弟大业字敬道,事萧父子官至左民尚书,太常卿,大宝还有一个兄弟大有,官至监利太守。萧察的后梁,本是北周的傀儡政权。后梁亡后,大宝子延寿,大业子允恭均入北周,延寿官至御史中丞,允恭官至太子舍人。北周亡后,有都入隋当官,延寿官至开府仪同三司、秘书丞,成州刺史,允恭宫至起居舍人。随末李世民起兵反随,引允恭为秦府参军,唐贞观时任太子洗马,著有《后梁春秋》。
    《宋书·南郡王义宣传》还记有蔡超一支。称“超济阳考城入。父茂之,侍庐陵王义真读书(侍读博士),官至彭城王义康骠骑从事中郎,始与太守,超少有才学,初为衮州主薄。”后官至南郡王义康咨议参军,专掌记室,是刘义宣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义宣夺权失败被杀,蔡超也受到牵连,故后世不显。
在刘宋时期,有一位济阳蔡,是刘穆之的女婿。蔡有个儿子叫蔡孙,在孝武帝时,官至平南参军,始安太守,后世情况不详。
    在肖齐时,还有一位“礼学博闻”,执经议论,往往与时宰不合的济阳蔡仲熊,此人一生坎坷,最后官至尚书左丞。其身世史书也没有交代清楚。齐时还有一位陈留蔡荟子休明,一生隐居不仕,“清抗不与俗人交”。齐时陈留氏早已为济阳郡望所代替,而蔡荟仍保留陈留的籍贯,也看出他确有隐士的派头。  ??  除济阳蔡氏外,在南朝还有吴郡蔡氏、南阳蔡氏,南顿蔡氏等等,因已超过本文研讨范围,故不一一赘述。与济阳蔡氏在东晋南朝发展的同时,留在北方的陈留蔡氏也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其中以蔡佑为代表的一支在经过颠沛流离之后,在北魏,北周的政治舞台上也占有一定位置。
    《周书·蔡佑传》:“蔡佑字承先,其先陈留圉人也。曾祖绍,为夏州镇将,徙居高平,因家焉。祖护,魏景明初为陈留太守,父袭名著西州。”这一段文字说明,蔡这支陈留蔡氏,在永嘉之乱后,也离开了中原而流向西北,蔡绍当上了夏州镇将,并把家迁到了高平(宁夏固原县)。到北魏宣武帝年间,蔡护被任命为陈留太守,很显然这是北魏采取以本地人治理本地的措施,蔡护并没有因此把家迁回故乡,这从蔡袭“名著西州”说明了真象,也正因为如此,当万俟丑妈在关中起兵,住在高平的蔡袭也被卷了进去,不久脱离丑投奔洛阳,北魏任命蔡袭为齐安郡守。后随孝武帝西迁,任歧雍二州刺史,赐爵平舒县伯。蔡裕曾跟随宇文泰参与沙苑、河桥、芒山、等重要战役,因功封怀宁郡公。周明帝时,官至小司马,以本官权镇原州。卒后其子蔡正袭爵。蔡还有弟弟蔡泽。“颇好学有干能”,后任邛州刺史瑟,因不从司马消难反北周而被害。
    以上追溯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济阳蔡氏这一望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身份性地主—门阀士族掌权时期。当时的门阀士族都以自己的郡望相标榜。如琅岈王氏,陈郡谢氏、博陵崔氏、范阳庐氏……等等,都是著名郡望,即所谓甲族、一流门阀。济阳蔡氏既是蔡氏族姓中的望族,也是当时的高级门阀。
    中国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门阀政治始于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建立,终于随废除九品中正制。在此期间所谓门阀士族都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历代高官;二有家学渊源;三有众多的门生故吏;四有田庄经济。考察济阳蔡氏的形成历史,可以说四个条件完全具备。济阳蔡氏是由陈留蔡氏发展来的,其先祖有姓名可考的,可以上推自汉初的肥如侯蔡寅及东汉末的卫尉蔡质,仅前后汉就有四百多年历史,可谓遥遥华胄。所谓家学渊源,实即儒学传统。济阳蔡氏书礼传家,学识渊博,代不乏人,直到唐代的蔡允恭,仍以“善缀文”,“雅善吟咏”而入《旧唐书·文苑傅》。关于门生故吏,只要是历代为官,有文化传统,在当时形式下,门生故吏自然成群结对。至于田庄经济,这是门阀士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世代居官的济阳蔡氏,仅凭两晋南朝的占田占山制,就可以获得大量山泽田园。据此足以说明济阳蔡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阀门望族。
    在本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想着重说明两个问题:一、说明蔡氏以国为姓,蔡氏的总根在上蔡;二、说明济阳蔡氏与陈留氏是一脉相承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是公认的历史事实,不须赘述。对第二个问题,研究者尚不多见,故想多说几句。关于济阳蔡氏与陈留蔡氏的关系,现有第一手资料可作证明,就是在南朝时间,也有人把济阳蔡氏写作济阳圉人。《宋故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临沣侯刘使君幕志》有这样记载:“第五妹茂容……重适(再嫁)济阳圉蔡康之(字)景仁,通直郎。父熙(字)元明,散骑郎。祖廓(字)子度,太常卿。”这里所记的“济阳圉”,就是陈留圉。前已介绍过,蔡康之祖父蔡廓《宋书》、《南史》均有傅,但均记其为“济阳考城人”,可见刘宋时人,也认为济阳考城人与陈刘留圉人实属一家。这说明尽管正史中记载蔡廓为济阳考城人,在私人的墓志中还承认他是圉人,这与《晋书》记蔡廓祖父蔡谟为陈留考城人一样,证明济阳蔡氏与陈留氏的渊源关系。另外,在《宋书》、《南史》所记蔡廓的子孙中,并没有蔡熙,蔡景仁浮父子。从这个角度讲,《刘使君墓志》补充了史书的不足。
    在这里还想说一下陈留、济阳、圉县、考城的历史地理关系。据《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兖州陈留下辖十七县、陈留、圉、考城,济阳都是它的属县。三国时曹魏改陈留郡为陈留国。晋时恢复陈留郡,但从陈留郡中分出去一个济阳郡,郡治设在济阳县,考城为其属县,据此1《晋书·蔡谟传》记蔡谟为陈留考城人并不准确,因为此时考城已属济阳郡,不再属陈留郡,同时,由于晋记撤消了圉县建置,所以《刘使君墓志》所记载的“济阳圉”,实际也不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历史的追述而已。
    最后还要说明一下,本文研究济阳蔡氏为什么主要限于魏晋南北朝,唐以后就不再考证了,这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都以郡望相标榜,不论现居地在何处,都要打出祖先的原来籍贯,如荣阳郑氏、太原王氏、兰陵萧氏、陈郡袁氏,以显示其士族的特殊身份和光耀地位,这就是所谓“地望系人,洎于汉魏,历于周隋,文章人物郁而盛矣。(21)”到了唐代,李世民修《氏族志》,武则天修《姓氏录》,从此人的社会地位以官级论定,门阀士族失去了物权,再不能以门资郡望左右政治了,人们对郡望已不那么重视,如蔡允恭为蔡大业之子,自然是济阳蔡氏,但新旧《唐书·蔡允恭传》均记蔡允恭传均记蔡允恭是“荆州江陵人也”,很显然这是以居住地入籍,并没有记其先祖的郡望。不过历史是有惰性的,尽管正史、官家文书已不重视郡望,但在私人谱牒、墓志中仍然重郡望,特别是那些显赫的家族,仍然要打出先祖荣耀的招牌——郡望,一显示光辉的家史。另外,一些名门大族都有数代,、数十代的历史传承,其人口繁殖自然较多,子孙繁盛,蔚为大观。济阳蔡氏也是这样,它是蔡氏族姓中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大族系,济阳蔡氏遍于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
上一篇:略考蔡国史
下一篇:淮南蔡氏历史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