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地区 >> 甘肃省 >> 信息正文

《甘肃宁县政平史话——唐·蔡墨石棺》

    1984年2月,宁县政平硷底村打机井,派村民到政平川拉石头,有些村民嫌路远,就想起本村官草沟土崖上有石头,于是几个人爬上山崖去挖,采挖时发现这块石头规正奇特,形状好似棺材,随即报告了县博物馆。博物馆立即派人赶到现场,发现该处石头原是一座土坑竖穴石棺墓,被村民已砸成碎块的石头是石棺底部,两块石棺盖和棺帮基本完整。鉴于该墓穴处于半崖上,难以全面发掘,因此文物工作人员只做了简单的清理。
    该墓处于政平塬头,因长年累月洪水冲刷,塬已被一条南北向深沟分割为两个塬头,墓室一半塌陷,致使墓的西侧暴露在半崖上。此墓系一座长方形土坑墓,头北脚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南北长近五米,东西宽三米,残高两米多,发现石棺一椁、墓志一函、彩绘陶俑二十五件,据采石村民介绍,他们发现时棺盖早已被揭开,置于一边,随葬品散落棺外,系早期被盗。根据墓志介绍,该墓是一处夫妇合葬墓,但墓室内仅有一具人的骨架,且已腐朽成粉,未见另一棺椁。根据墓葬左昭右穆的习俗,其夫人的棺椁应在右边,即西侧而右边已成深沟,棺椁大概被洪水冲走了。
    石棺是由青石精刻而成,仿木棺形。石棺长2.6米,棺头宽1.6米,高1.5米,棺后宽1.0米,高1.3米。棺盖由两块巨石雕成拱形,底也由两块大石雕成方形,前后档各一块,侧帮各两块,用六根刻有槽沟的方立柱组合。石棺图案是阴线刻在四周帮档上,前档是朱雀,后档是玄武,左帮是青龙,右帮是白虎,线条均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墓志石为青石材质,正方形,边长0.60米,通高0.12米。顶篆书五行共20个字,“大唐故显国府折衔都尉张掖县开国男蔡公墓志”,斜刹为连续蔓草纹。志石楷书,阴刻五十行,满行三十二字,共计三百六十一字。
    彩绘武土俑两尊,高均为1.22米。右边武士俑头戴尖顶兜盔,肩有披膊,身着明光铠,领下居中纵束甲绊,至胸下打结,然后左右横束到身后,足蹬尖头靴,衣帽彩绘贴金,右手高举握拳,左手插腰,怒目圆睁,双脚踏一小鬼,整体神态威武。左边武士装饰与右边相同,只是形象是一个有着八字胡须的胡人,口张齿露,左手举于胸前,右手插腰,双脚踏一卧牛。
    镇墓兽两尊,呈蹲坐式。一尊人面兽身,面部祥和,高约0.7米,陶质,头饰葫芦状独角,上别一菱形发笄,肩部有跂角,丰胸细腰,前腿撑起,后腿弯曲,臀部蹲坐于圆台座上;另一尊兽面兽身高0.73米,似狮子状,头顶独角,双耳竖立,怒目圆睁,张口露齿,神态狰狞恐怖,头颈部有鬃毛,背有跂角。
    侍从俑二十件,陶质彩绘,实心,形体较小,略显丰满,系前后合模而成,有切削痕,头戴风帽,深目高鼻,浓眉大眼,朱红点唇,表情凝重,双手握拳于胸前。有的着交领宽袖红色长衫至膝部,内着曳地长裙,隐双足,有的外着红色长衫,下着灰白或浅黄色裙,整个衣纹刻划流畅。
    彩绘陶罐一件,泥质灰陶,高0.35米,敛口、圆唇、束颈、圆肩、鼓腹,颈以下彩绘莲瓣一周,腹部至底有缠枝莲花纹、叶纹图案。
    石棺墓志记述完整,具体介绍了墓主身世。蔡墨生于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十七岁时(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父亲蔡善达战死疆场,朝廷给他父亲赠甘州刺史之职,随后他以长嫡被授予游击将军之职达15年之久;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年至655年)任秦州显亲府左果毅都尉,时年35岁左右,任该职约十年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转宁州静难府折衔都尉,又13年后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授庆州永业府折衔都尉;在庆州永业府任上因平吐蕃战功加封张掖县开国男(其祖父蔡建是北周伏波将军,任酒泉郡守,家张掖焉),任离军副史之职。因此,蔡墨在庆阳生活了二十四年。其夫人孙氏是张掖人,为隋朝仪同淑良之女,去世后与他合葬于宁州定平塬上(即古定平县,今政平)。蔡墨任歧州显国府折衔都尉(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仅一年,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4月4日,因风疹忽侵而逝,享年六十七岁。垂拱四年(公元688年)4月14日,蔡墨与夫人合葬。可能其家安在宁州的定平县,夫人孙氏又可能早他而死,所以才有回葬定平的可能。由此亦证静难府是设在定平县而非宁州。从《周书》记载中,我们可以追寻到蔡墨的七世依次是蔡绍、蔡护、蔡袭、蔡泽、蔡建、蔡善达和蔡墨。蔡氏家族可谓将军世家,其家族显赫在曾祖时期,尤其是蔡泽以加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和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而权倾朝野。蔡氏家族为行伍世家,祖孙七代自北魏起,历北周、隋以至唐初,屡任军职,可谓显赫家族。
    蔡墨石棺的出土,表明我国墓葬陪葬品由汉代大量陪葬器物已发展到唐代的大量陪葬陶俑,器物已退居次要地位。此葬俗一开,被宁州,特别是政平一带沿袭下来,变为今天为死者陪葬纸童、纸马、白鹤等习俗。另外,唐代军府制史料极缺,史册记载缺失颇多,而蔡墨墓志弥补了部分历史缺憾。
《宁县政平史话》

    宁县政平唐代墓葬发掘简报    张驰     《陇右文博》 2007年第1期 28-32页,共5页
    1984年3月.宁县博物馆接到群众反映,在政平乡涧底村官草沟东侧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宁县博物馆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地理位置与墓葬形制此次发现的墓葬,从出土墓志铭看,墓主为蔡墨。蔡墨墓位于宁县政平乡涧底村官草沟东侧,距宁县城约30公里。它“襟带三河,环屏四山,鸡鸣一声闻三县”。东为小河沟,彼岸艮宫山,连壤正宁县;南I晦泾河,陕西省长武县列峙于对面;西临马莲河:北为北山,山下古城耸立于川台中央,是宁县南部著名的古镇。①此墓系一长方形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350。。由于长年沟水冲刷,墓室已塌方,石棺的西侧已暴露可见。墓道竖井式,甬道在墓室南端,墓室为南北向的土洞墓,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4 米,东西宽3米,残高2.1米(图一)。墓室中有石棺,棺内人骨已腐朽成粉末状.随葬器物散放于棺外。由于墓顶坍塌,墓室内的陶器均损坏,尤其是天王俑更是破碎为数块。二、出土器物出土器物共28件,包括陶、铜、石等多种质地。石棺长2.60米,棺头宽1.60米.高1.50 —28 一厂一I 图一墓葬平面、立面图米,棺后宽1米,高1.3米。棺左刻青龙.右刻白虎,棺头刻朱雀,棺后刻玄武。石棺为陕西富平青石,石质坚硬,不易风化。石棺出土时破损严重,无法修复。墓志1合。青石质。边长59厘米。通高22厘米。志盖为盏形顶.

    甘肃宁县政平乡唐代蔡墨墓试识   郑国穆   《陇右文博》 2007年第2期 10-15页,共6页
    蔡墨墓,1984年发现于甘肃宁县政平乡涧底村官草沟,墓室规模不大,随葬品也不算丰富。但该墓出土的墓志铭记载的史实,表明墓主身份有些特殊,尤其是其祖上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名气。不能不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笔者在此不揣冒昧,就新见发表的资料对墓主蔡墨的身份及相关问题作些粗略的考证和探讨,以就教于识家。
    从墓志来看墓主及其祖先的历史该墓室系长方形土洞墓。南北长4.74 米、东西宽3米,出土墓志,青石质,边长59 厘米,通高22厘米。志盖,盎顶型,盖顶篆书5行20字铭:“大唐故显国府折冲都尉张掖县开国男蔡公墓志铭”。志石,平面呈正方形,楷书阴刻。3l行,满行32字,计361字。志文记①(录文全文见《陇右文博》2oo7年第1期。此处部分摘录。按:着重号为笔者加,以下引文同1:“公讳墨,字守一。济阳人也。曾祖曰泽,周宣威将军、安弥子。祖建,伏波将军、酒泉郡守,因家张掖焉。父善迭,岸头府左果毅都尉,节殉王事。名书册府。赠甘州刺史。公以长嫡授游击将军。永徽年,除秦州显亲府左果毅都尉。龙朔二年。转宁州静难府折冲都尉。上元二年授庆州永业府折冲都尉。吐番以犬羊之众。伺边作梗。公以武豹之资,受委经略,加张掖县开国一10 一男,任墨离军副使。开爵承家,列山河而不朽;杖旄作镇,安亭障以无虞。垂拱二年,转歧州显国府折冲都尉。垂拱三年四月四日风疹忽侵倏焉,长往春秋六十有七。呜呼哀哉!即以四年岁次戊子三月朔十四日壬申。与夫人孙氏合葬于宁州之定平原,礼也。夫人张掖人,随仪同淑良之女,明贤淑慎,四德兼资,婉顺睦亲,六行无阙。

天王俑

    《甘肃宁县政平史话——唐·蔡墨石棺》 - 西山堂宿迁蔡氏 - 中华江苏—·—宿迁蔡氏
    甘肃宁县政平蔡墨墓出土的彩绘天王俑通高122厘米。陶俑头戴盔,身着铠甲,脚蹬靴子,右手握拳侧举,左手叉腰,两臂上的龙头露齿,双腿呈箭步,右腿踏在小鬼臂上,左腿踩在小鬼的臀部,一派威武雄壮的模样。脚下的小鬼骨瘦如柴,一手撑地,口吐长舌,其痛苦挣扎、求救的神态表现得极其生动。工匠通过小鬼的神态来表现武士的力量。俑的面部表情刻划得很逼真:方面阔额、浓眉上撩,双目圆睁,高鼻大口,十分凶悍。
  源于佛教中统领一方的护法神。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后,逐步汉化。佛法护卫神逐渐失去原来的姿容和身份,成为经过艺术夸张的中国武士形象,其象征意义已经超越佛教领域,成为凡人世界正义、威猛的象征。天王俑既能降魔伏妖,守护佛法,也能驱鬼辟邪,保护墓主的安宁。因此天王俑往往被达官贵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在众多墓葬考古发掘中,天王俑是出现较多的镇墓俑。这件天王俑,制造艺术技巧娴熟,造型既夸张又真实自然。无论面部表情,还是姿态动作,甚至着装、腰带、臂上凸起的雕饰,无不和谐一致,体现了武士外表和内在的完整统一,唐代艺术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和高超的雕塑技术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对我们研究唐代的葬俗,艺术雕塑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甘肃宁县政平史话——唐·蔡墨石棺》 - 西山堂宿迁蔡氏 - 中华江苏—·—宿迁蔡氏


唐三彩天王俑

  这件唐三彩天王俑高97厘米,浓眉大眼,眉、眼、胡须具以墨绘。其头戴兜鍪,护耳上翻,顶部有一展翅欲飞的朱雀,右手叉腰,左手握拳上扬,身穿明光甲,龙首披膊,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裙,鹘尾,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通体以绿、褐、白三色釉为主,釉色鲜艳明亮。此俑与长安三年(703年)元氏墓出土的天王俑接近,应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类俑一般置放在有身份的人物的墓室内,起镇墓作用。它们的级别比武士俑要高,本领也大,更受人尊敬,故尊称为天王俑。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祗,并非凡人。

蔡氏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