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地区 >> 台湾省 >> 信息正文

台湾金门——琼林蔡氏家庙

    琼林位于金门岛中央偏北处,为蔡氏单姓聚居的村落,且保留大量燕尾马背的传统闽南建筑,朴实典雅,其中又以宗祠家庙最具规模。
    琼林蔡氏家庙,原本是「琼林蔡」一世老祖宗十七郎居住的地方,当年开基始祖结草屋而居,前有池塘、鸭寮,家族赖以为生。以后蔡姓子弟渐渐发达了,才在旧址建成公厅,一称祖厅,用以安置先人牌位,按时祭拜,而后逐成为蔡氏家庙。
    琼林本来以陈姓为主,明代时开基主陈十七郎入赘蔡家,子嗣繁衍后,少数的陈姓也就搬迁他处,蔡家遂成为琼林的单姓,几代下来,陈氏子孙众多,人才备出,成为金门地方上相当有名望的大族后,便开始建造家庙。六世以后蔡氏逐渐分房分派,只要其中有各房各派的人中进士,就建造一座宗祠。但不论有无讨得功名者,都得祭拜蔡十七郎,因此十七郎所住的屋厝也就改建为家庙。
    琼林原名平林,由美人山双乳峰俯瞰此地,则呈现一片森林,故起名为“平林”。琼林在明、清两代人才辈出,一里之地,出了进士六人、举人七人、贡生十五人,武将六人,文臣武将人才辈出,并以忠孝廉节事迹多著称,澎湖第一位进士蔡廷兰即是祖籍琼林。由于明代前后出了三位进士:蔡贵易、蔡献臣、蔡守愚,于是福建巡抚就上奏熹宗,熹宗遂特颁“御赐里名琼林”匾,平林自此改称“琼林”。就连澎湖惟一的进士蔡廷兰也是从琼林分房出来的。相传蔡廷兰才华足堪为进士,可是连年都考不上,于是有人认为是廷兰每次路过金门时皆未祭祖。忘本弃祖本来就是不对,后来廷兰便前来祭拜家庙,结果当年就考取了。
  蔡氏家庙为传统的二进式建筑,燕尾脊、全瓦筒、三川门一应俱全,大门上高悬「蔡氏家庙」木匾。祠塘内部依序为三门、天井、翼廊、正殿,这样的平面配置是二进式古厝的标准图式,形简备全,不仅表达了各部份空间的功能,更种要的是它反应出建筑结构上的秩序,表达了建筑设计工匠的精密巧思,所以就整体来看,祠堂内部灵活流畅。这座家庙也可以说是全金门两进庙堂式祠的代表作。
  蔡氏家庙正殿墙上有斗大的「忠孝」、「廉洁」法书,分别列于左右两侧,是祠堂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而忠孝、廉洁的精神也成为裔孙们进入祠堂的第一门功课。正殿里有进士匾六方,以及一帧书有「祖孙父子兄弟伯姪登科」字样的匾额,足征琼林蔡氏家世之显赫,子弟早年多有志功名,出了不少达官贵人,明朝科甲联登,一门显贵,清朝武将举人出仕者更多,为金门望族。相传家庙正位在「牡丹穴」上,风水甚佳,故能子孙昌盛,光前裕后。
    琼林蔡氏家庙,俗称「大祖厝」,里头除了奉祀琼林蔡氏始祖十七郎公到五世静山公的神主牌位,同时再加上村庄中历代考取功名的大官先贤等三十五位祖先,因为是属于全村蔡氏子孙共同祭祀,所以称为「大宗」。这座家庙位于全村的中心位置,据说当初要盖这座家庙时,为了让后代子孙更发达,特地请风水师仔细观察地势后,才相中这块风水宝地,相传这穴位为牡丹穴,牡丹花是富贵花,表示风水很好,所以能庇荫子孙昌盛。
    为了对家庙有更深的了解,所以我们请丞展的爸爸—蔡群生先生充当解说员,带领我们走进这座家庙的历史。原来家庙现在的地址,是始祖蔡十七郎公居住的地方;当时十七郎公在这里盖草屋居住,房屋的前面有池塘和鸭寮,老祖宗就是以这块土地为基础,胼手胝足,往四周不段的开拓,一步一脚印,慢慢建立家业,后来子孙发达,有能力之后就将这地方改建成「公厅(祖厅)」,用来安置历代祖先的牌位,一直到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也就是距离现在二百多年前,才由族人修建成蔡氏家庙。
    当初主持修建的是前庭房十九世裔孙蔡克魁(太学生),相传原本要仿照青屿张氏家庙的规格大小建造,但是测量者到青屿测量时,仅测量张氏家庙的内侧的长宽高,而忽略了墙壁的厚度,建成后才发现小了四面墙壁的规模。
    这座家庙的外观为闽南传统式两进建筑,燕尾脊,全瓦筒,三川门。大门上高悬「蔡氏家庙」的匾额。蔡氏家庙除了祭祀时供作吃头聚餐的场所外,平常时间是族人饮茶聊天、商讨族事的场所。民国二十六年日本侵占金门,驻琼林日军曾利用这地方养战马。三十八年国军来到金门,也用家庙当讲习训练场所。四十年,琼林国民学校从怡谷堂迁到家庙上课,一直到五十二年为止。随后,驻防国军再度用作师部干训班班址,直到六十年间。
    现在的家庙,除了每年春秋两次大宗祭典,平日供作附近婚丧喜庆宴客场所。有蔡家子孙娶新娘,祭拜家庙也是婚礼重要的行程。民国七十五年经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评定,与「十一世宗祠」同列为二级古迹,并于七十六至七十七年间,委托台湾汉光建筑师事务所进行修护计划研究,八十一年八月动工整修,八十三年十二月竣工。
    想到祖先从这小小的点,往外发展,这段艰辛的奋斗过程,让人觉得好感动,所以常听人家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祖先留给我们这么一大片家业,我们要好好珍惜。
蔡氏图册